兒子每天用鐵鍊,將88歲老母親「拴在路邊」人人贊他「大孝子」鄰居揭內幕惹人鼻酸:深深母子情

我走路带风 2022/11/27 檢舉 我要評論

 

樹欲靜而風不止, 子欲養而親不待。 有多少孩子告訴父母:「爸媽, 等我把孩子的心都操完, 我就好好孝順你。 」可父母哪裡等的了?有多少時間父母是花在了孩子的身上, 又有多少時間花在了等待上?見過太多太多痛哭在父母的墳前, 表述自己種種的悔恨與不舍, 但又有什麼用呢?父母真的能聽到嗎?當然不能。

臺灣作家龍應臺在《目送》中寫到:「我慢慢地、慢慢地了解到,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 只不過意味著,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, 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,

而且,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:不必追。

不了解他的人, 肯定會認為, 他怎麼會是一位大孝子呢?看他對待母親的那種方式, 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他是孝子, 因為, 朱志他每天都會把88歲的老母親用鐵鍊鎖在路邊, 所以路過的人都會說他不孝順。

而認識朱志的人, 對于這件事反而習以為常, 卻誇他是一位大孝子。

當我們了解背後的真相後, 不由得讓我們淚目。

原來, 朱志的老母親在5年前檢查出了阿爾茲海默癥, 生活已經無法自理,

一切都需要他來照顧, 而作為兒子, 他自然盡心盡力的去照顧母親, 想要母親能快樂的度過每一天。

可是, 他們也要生活啊, 為了多掙錢, 給母親吃好的、住好的, 他成為了一名送水工,

但是由于母親生病, 什麼事情都不記得了, 卻唯獨記得他, 而且還聽兒子的話,

兒子不放心她一個人在家, 怕她亂跑, 別到時候找不到回家的路。

于是, 他便帶著母親一起去送水, 可是送水, 她必須把水親自送到人家家裡,

而且還要走街串巷, 母親本來就年事已高, 不能跟著他爬樓梯。

但是把母親一人放在下面, 怕母親來回亂跑, 他內心害怕,

萬一哪天, 他送水下樓, 看不到母親, 那要有多擔心啊。

最後, 他迫于無奈, 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, 那就是用鐵鍊把母親固定在路邊,

這樣母親就不會亂跑,

而且自己還能安心地工作, 等自己送完水,

就可以帶著母親離開, 這樣還能時刻陪伴在母親身邊, 更好的去照顧她。

所以, 他每次送水的時候, 都會把母親固定在路邊, 雖然母親的活動范圍,

只有三四步的距離, 但是他每次都是以最快的速度, 送好水下來,

這樣省的母親擔心。

就這樣, 時間一久, 對朱志熟悉的人, 都為他的孝心感動, 並紛紛說他是大孝子,

而對于不了解的人來說, 看到一位老人被如此對待, 自然是會說他不孝的。

而朱志則說, 他也是沒有辦法, 他不願和母親分開, 而母親也不願和他分開,

他認為這樣, 才是對母親的不離不棄。

雖然, 他還有哥哥和姐姐, 但是他們知道母親生病後,

都不願意去照顧, 怕母親拖累他們一家人。

而朱志卻認為:「人的一輩子就只有一個母親, 小時候母親把我撫養長大,

現在母親病了, 我應該照顧好她」。 所以他就算再苦再累, 也要照顧好母親, 讓她得以安度晚年。

當然了, 對于他的感人事蹟, 也曾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, 說他既然照顧母親,

為何要用鐵鍊鎖住呢?就不能換成其他的東西嗎?說他的方式欠妥。

也有人說,如果有其他的方法,他能不用嗎?只是其他的方法沒有用而已對于他來說,就是好好地照顧母親,又有誰願意把自己的母親用鐵鍊鎖住呢?

這也是一種無奈之法,看似是鐵鍊,實則是拴住他們母子感情的,卻是一份濃濃的愛。

自古以來,孝順是中華傳統的美德,繼承了一代又一代偉大而高尚的情操。對于孝順,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定義和概念。不同的人生經歷和生活環境,卻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,只是反哺之心奉敬父母的多與少,滿意與欠缺的差距,都是心存感恩,孝順的意義卻是相同的。每個人心中都埋有一顆孝順的種子,在父母陪伴成長的過程中發芽,在長大後懂得理解、心疼父母時蔓延,自然懂得了尊敬孝順。

用戶評論
你可能會喜歡